本計畫為總計畫「結合人體計測、身體組成與大數據分析之人工智慧軍服型號推薦 系統研發」之第三項子計畫,本子計畫目的在於了解國軍身體狀態與基礎代謝率之 現況,並針對子計畫二獲得之人體計測資料探討體型種類及比例,最後結合身體組 成及人體計測資料建立體型關係式。本計畫規劃三年執行,每年量測超過百位,三 年合計800位國軍人員之身體組成,資料包含體重、基礎代謝率、水量、蛋白質重 、礦物質重、內臟脂肪量、脂肪量、脂肪率、肌肉量、肌肉率等,共計34項。此 外第二年針對子計畫二之人體計測資料進行體型分類,第三年綜合分析身體組成及 人體計測等資料,探討身體組成、人體計測與身型之間的相關性,最後將此結果回 饋給子計畫一作為智慧軍服型號推薦系統之預測式。

  • 林志隆
  • 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

有鑒於當前COVID-19大流行引發的全球危機,分析觀光飯店服務管理策略及其對 業績的影響已成為一個緊迫且重要的問題。本研究第一年的主要目的係從多層次的 觀點,探討文創旅店如何實踐可持續的服務設計;以及建構一個能夠分析文創旅店 可持續服務設計的整體(holistic)概念架構;並探索文創旅店可持續服務設計的價值 共創(value co-creation)模式。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係從服務生態系統多層次觀點 ,了解文創旅店與服務網絡行動者(actors)協同合作的關係、結構與角色;並探討 政府在服務生態系統扮演的角色及其對服務生態系統運作之影響;分析文創旅店與 行動者們如何建立有效合作關係的動態能耐;從服務生態系觀點,探索文創旅店與 行動者們價值共創模式與價值分配方式。本研究將採用多重個案分析方法,第一年 預計選取4至6家文創旅店、第二年預計選取4家文創旅店及其服務網絡廠商進行個 案研究。研究成果第一年預期提出融入地方文化與顧客體驗的永續服務設計與價值 共創模式,並歸納出多層次服務設計與共創價值之間的關聯性,提供觀光飯店業者 強化持續性競爭優勢的參考。第二年預期提出服務生態系統多層次觀點下之文創旅 店價值共創模式,以及影響整體服務網絡運作的動態能耐等。

  • 陳俊良
  • 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

河南箏樂的發展與當地民間說唱戲曲---大調曲子、曲劇、豫劇之間,具有相當密切 的脈絡關係,歷來許多箏曲都有來自河南聲腔曲韻的背景。本文從河南箏樂對說唱 戲曲的唱腔和曲牌的借鑑入手,討論河南曹派「古箏彈唱」及「箏樂牌子曲」二類 箏曲的形式與內容,對河南曹派箏曲的素材來源、文本內容和劇目背景展開探索 ,並深入技法特徵、演奏風格等諸多面相的研究,為目前仍處於少數研究關注的曹 派古箏彈唱及牌子曲論域開啟專論,期望對於河南箏樂的聲腔曲韻背景及其演奏 ,提出型態與風格的具體分析,集結一書專門論述之。

  • 張儷瓊
  • 中國音樂學系

我國的表演藝術發展歷程,過去的表演藝術講究的是專業分工,音樂、舞蹈、戲劇、戲曲等各領域,各有自成體系的規訓與美學,長久以來在藝術、文化、教育等各界灌溉耕耘。而在全球化的當代,表演藝術領域也在這股視不可擋的風潮下,開始嘗試不同藝術領域間的合作、偕同演出或是共同開創新型態的表演模式,表演團隊們逐漸開始將「跨界」作為創作的首選,跨界創作與展演的模式也成為我國當代表演藝術界的主要發展傾向之一。而在此蓬勃發展的跨領域氛圍下,我國相關公部門、官方單位近年來也關注到這股跨界趨勢,在諸多政策上有所調整,在藝術的活化、跨領域的整合上有所落實。

  • 陳慧珊
  • 戲劇學系

近年來人工智慧其相關應用已經逐漸蔓延至包括藝術在內的各個領域,對藝術作品 的創作、體驗、審美和欣賞將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目前人工智慧在藝術領域的應 用,多著重於演算法的精進,對於演算法的精進主要牽涉到兩個問題: 理性與感性 。就科技(理性)而言,觀眾能否辨認經由電腦的藝術風格轉移? 就藝術(感性 )而言,哪些主要因素會影響經由電腦的藝術風格轉移? 當人工智慧被當作是藝術 創作的工具時,面臨下列問題的挑戰: 機器可以創作出藝術嗎?AI介入下的創作可 以稱為藝術嗎?藝術的內涵有哪些?以及,甚麼不能被叫做藝術等四個問題。因此 ,本研究計畫主要目的在於以兩位素人藝術家的作品,透過四個實驗,分析人們對 藝術家介入電腦藝術創作的感知效果,對上述四個問題做出較為合理的解釋。預期 之結果可以經由觀眾的評估,了解藝術家的作品與電腦藝術創作的不同,進而可以 從觀賞者、創作者和人工智慧的關聯性,提出一個探討人工智慧介入藝術創作的架 構,以利於人工智慧在藝術領域的應用。

  • 林榮泰
  • 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

培育小學藝術師資需要的跨域內容與基礎之前導研究

A Pilot Study on Crossdisciplinarity Contents and Foundations of Arts Teacher Education for Future Elementary Schools

  • 李其昌 副教授
  • 藝術與人文教學研究所

白色恐怖紀錄片所提供的「非正統」史實,不只加速了為歷史翻案,也擴大了為受難者平反,一步步落實了聯合國倡議的「瞭解真相的權利」,促進了轉型正義。每一部白色恐怖紀錄片的幕後,都是一個或許多個家庭的受難真相。可惜的是,如今想找尋經典作品,多數竟不太容易。即使時隔多年,這些用心製作的白色恐怖紀錄片也不該被遺忘在時間的洪流中,值得進行有系統的分析及論述。在分析與論述時,應該從還原當年的時空背景切入,詮釋紀錄片的拍攝理念、人物歷程、並且探討影像與敘事等技術,期能對於白色恐怖紀錄片進行有系統的回顧、紀錄、研究以及書寫。留下具有意義的見證。

  • 賴祥蔚
  • 廣播電視學系

本計畫是延續前兩期科技部專題計畫為基礎,預計將延續AR導覽系統模組,透過 3D空間掃描強化AR定位能力,並導入持續性雲端錨點(persistent cloud anchors)技術讓觀展得以透過AR技術讓個人行為回饋於展場中以達到參與式觀展 體驗。本兩年期計畫將持續使用行動研究法,從規劃、行動、觀察、反省四種步驟 利用擴增實境建置參與式觀展系統。在規劃上,研究者將透過文獻收集、規劃參與 式觀展體驗所具備的前置作業;在行動上,研究者將實際於展場上開發AR導覽系 統app,並延續使用第一期計畫所開發之空間行為分析系統《navAR》,此行為分 析系統可記錄使用者在實體空間中的行為資訊,包括路徑、距離、時間等資料並上 傳至雲端供研究者分析;在觀察上,研究者會將app上架,提供使用者下載使用 ,以利分析系統對於使用者的成效;在反省上,研究者將根據行為分析系統獲得的 數據以及使用者的問卷回饋進行分析檢討,作為改善參與式觀展體驗的參考依據。 預期將獲得更穩定的AR定位品質,並且觀察使用者在使用導覽app的過程中,是否 有達到使用者與展場互動之目的,留下個人回饋於展場中成為展場作品的一部分以 達到參與式觀展體驗。並透過問卷了解使用者在使用導覽app的易用性及體驗感受 ,以提供下一次改善系統之依據。

  • 李俊逸
  • 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

「文化建設」一詞的政策思維意涵基礎文化治理網絡的鋪陳與建構,是臺灣戰後以 降文化政治舞台架構性的發展歷程。其中,設立各縣市文化中心作為「文化基礎設 施」(cultural infrastructure, cultural amenity)的過程,充分敘說了這個文化資源導 向的政策思維、發展軌跡與論述想像。 各縣市「文化中心」為支撐臺灣文化政策 運作的重要基地所在。自1984年落成開 放使用以來,長期以實體建築、空間與設 施的物質性存在,承載著官方政策內涵與 設施服務想像的執行。這個從中央集權 誕生的文化政策,有著均衡地方藝文資源的 任務使命。近四十年來臺灣社會文化 治理的變遷;文化藝術生產形式與產業生態的 大幅改變,文化消費型態多樣分散與 市場分眾化;昔日從中央集權的文化建設思維 ,到分散化的地方分權,甚至是各縣 市政府積極尋求在地文化與自我治理等演進趨 勢:諸如城市引導都市再生、文化觀 光與城市品牌與行銷等,強化以文化來推演各種治理能量模式發展等。除持續編列 預算整飭設備與建築更新,文化中心實質空間 與建築載體,是否能繼續承載種種 抽象、想像的文化治理意圖?是否足以支撐觀眾 與社區居民對其文化基礎設施的服 務與功能期待?是否能滿足各類型藝術工作者對 藝文設施服務的需求,進而帶動地 方的藝文發展,甚至確保在地的文化平權? 再從治理的權力論述來看。過去四十年 來文化政策乃是不斷朝向權力分散下放、致 力於挖掘在地社群傳統與歷史,尋求 草根力量、建立在地認同的過程。即一個多重 網絡治理、企圖重新尋求公共化的 歷程。透過各縣市文化中心作為網絡治理基地的 文化基礎設施,是否透過在地文 化的組成或元素,重新架構起且提供文化生產與消 費的服務所在?特別是置放於文 化公民權、打造地方(place-making)與文化藝術生 產這三條軸線上,文化基礎設施 近年來已被視為透過文化政策與平權,滿足人民生 活福祉與幸福感的必要條件。 經過近四十年來的演進,我們如何重新想像與看待各 縣市文化中心在地方文化治 理的角色與位置? 本計畫意圖提出一個歷時性探究路徑,回到文化中心設置歷史時 空,思辨彼時政策 建構內在理路。實體建築之外,對應於文化政治敘事與措辭 ,文化治理已逐漸浮現 多元網絡叢結的權力結構狀態。從戰後解殖民文化狀態為 起點,如何經過四十年社 會變遷,讓「「文化基礎設施」成為探討地方文化公共 建構與成型,推衍出確保文化公民權。

  • 殷寶寧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本研究以「現實偏向假說」與「虛擬偏向假說」為探索方向,透過心理語言學的方 法,利用虛擬情境的語言提示來檢視具有不同程度的本體知識違和現象在「虛擬語 句」與「現實虛擬共存語句」的意義解讀上是否引發不同的效應。我們分別採取六 個實驗與調查,包含(1)事件可能性鑑別實驗、(2)熟悉度評量實驗、(3) 語料庫頻率 調查、(4)語句可信度評量實驗、(5)語句回憶實驗以及(6)自我引導閱讀實驗。本研 究成果將可以有助於我們對於想像認知系統的了解,同時也有利我們更深入探究在 相關議題的研究上可供運用的實驗途徑與方法。

  • 李鴻麟
  • 通識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