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建構

Unknown construction

作者

系所: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新媒體藝術碩士班

作者:陳家翊 / 碩士生 / 2018年

指導教授:陳永賢

中文關鍵字: 實驗影像
Blog Single

創作理念

隨著科技時代變遷,人類生存環境的改變,以現地裝置創造『極度不數位』生活環境意象,使人類的棲息環境跳脫空間的侷限,交錯真實與虛幻的時間軸線,和自然的原始面貌產生晦澀模糊關係。

以自家居住旁邊的河堤開發不斷觀察,發現小時記憶的綠油油草原生態,在水平的視角,一個個被鐵皮牆方方正正緊密的包覆住,怪手、水泥或大型貨運車不斷穿梭進入此空間,自由大眾的地區轉變成私人規劃地域,一個個方正都象徵著未知的變化。呈現人造的場域和自然生態互相混雜的一體狀態,以無人機空拍垂直視角,延伸人對土地主權發展,如同似監視著同一個場域,不同時間的面貌轉變,彷彿人類與身體分離,視野上顛覆著舊有的觀看世界的角度。將看似在建構場域被遺忘、忽略之物的訊息收集、分析與重組,成一個無形的實體,指涉當人介入場域之間轉移的變化,透過身體感受整個空間視覺情境與氛圍,重新觀看以及塑造文明建構與自然生態的關係。
 

作品說明

執行方式|

  1. 前期以臺灣社會文明的建蓋,長期觀察和調查此區域的人事物,以及諮詢相關藝術人文學者,釐清整體創作脈絡,以及延伸建設場域的特有立足點去做探討,轉換成數位創作及新媒體藝術的表現形式,反映認知下的場域面貌移轉。
     
  2. 調研階段與技術發展組織擅長之影音與造景製作、以及研發擴真實境的開發以及拍攝團隊,將當代建構面貌轉化之封存,使創作人、事、物、地等之連結,並展演出藝術情境中不同視角之映像。
     
  3. 成果發表與教育推廣預計於此創作系列作品未來在植物和建築共生的空間展出,互相與時間連結對話。本創作希望透過藝術創作的社會參與,觸及地方性的重新塑造、社會意識以及民眾參與的多層次文化實踐與對話,重新觀看以及塑造文明建構與自然生態的關係帶來新面貌,也希望邀請相關產業及研究的學者及研發者,透過座談會實踐以及分享實驗技術的經驗。
     
  4. 經過長期間田野調查,有別於以往錄像和攝影的呈現,將與技術團隊進行一場科技視覺實驗,大量實驗研發將影像結合不同形式的拍攝,像3D掃描研究特殊拍攝定位、空拍機拍攝不同素材進入後期的合成,延伸到攝影燈箱呈現運用到擴真實境新媒材,搭配真實造景讓觀者如同在另一個平行新世界觀探索且游移,讓虛擬世界融合真實生態造景,也試圖讓觀者的視角以及美學感受發展出更多可能性。


創作特色與技術說明|

本次將以空拍機拍攝,3D掃描技術,來建造一個現實世界存在的虛擬世界,透過劇組建置不同分身的影像,在看似不安全的場域睡覺,藉以隱喻在新舊社區與都市更新之際,人們面對居住與生活空間的可能崩解與不安,與自然生態的丕變,對於土地原生物種的衝擊與改變。本計劃亦將與空間設計師討論展場陳設,預計以空間裝置(包含光裝置與現地創作)、錄像、影像載體進行創作發表。以下為本次技術說明:

  • 4K空拍機拍攝與錄影
    傳統拍攝視角通常是平視鏡位,而空拍的畫面偏向扁平化,將龐然大物如同魔法般縮小了,而我們在這土地所建蓋文明如同轉換成一幅幅的畫作,似人類文明在這土地上建構出的藝術作品,卻有清楚被審視的現象。


     
  • 3D掃描技術
    透過三維掃描儀來偵測並分析現實世界中物體或環境的形狀與外觀資料。蒐集到的資料常被用來進行三維重建計算,在虛擬世界中建立實際物體的數位模型,而工地場域時時刻刻都在轉換面貌以及物件,將這些轉移的物體或空間面貌轉換成虛擬世界的時空凝結著。


     
  • AR擴真實境和圖像辨識
    將以上技術總結和,透過AR技術去打造虛擬世界的探索,以及圖像辨識,讓靜態攝影在時間性更有不一樣的敘事。

     
  • 呈現場域空間
    藉著空拍攝影在建構中的建築物,階段性的將建築從無至有的過程做影像的合成技術,呈現出似曾相似的異域空間, 其針對社區再造及都市更新的計畫,延伸舊社區求變過程中的困境及公領域和私領域的界線,對舊孛及現代大樓間的平衡提出疑問。嘗試在位於萬華傳統街區西昌134號的舊辦公大樓,在都更重建前,讓場域與作品結合,形成另外一種時空和對話。

 

展場規劃|

Other 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