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之歌》之跨界展演探討

A Study on the Crossover Performance : Songs of Railway

作者

系所: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班

作者:賴志光 / 碩士生 / 2017年

指導教授:陳慧珊

Blog Single

中文摘要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音樂載體的普及,民眾對於音樂會的參與程度已大不如前,如何抓住觀眾的心、吸引觀眾再度回到音樂會現場,是許多音樂團隊正面臨的問題。嘗試將各種不同藝術媒材作結合的跨界展演模式,便是許多音樂團隊目前所努力的方向。
為因應現今觀眾的需求,臺北愛樂合唱團除了持續精緻合唱藝術的推廣外,更致力於求新求變的跨界嘗試,發展結合多元藝術媒材的劇場式合唱展演,也就是一種以合唱為主,加入戲劇、舞蹈、視覺等其他藝術形式的跨界展演。二一一年推出的《鐵道之歌》,便是以合唱劇場概念為主的嘗試。整場演出以合唱音樂為主,用一個戲劇故事將原本互不相關的歌曲做串連,並搭配舞臺燈光、多媒體投影、合唱團員的走位與肢體呈現,讓合唱音樂會動起來,甚至與觀眾互動。
本研究透過後現代主義解析該作品的後現代性,更進一步以跨界理論,研究不同的藝術媒材在該作品中的使用;並從整合性劇場的角度切入,分析不同媒材彼此間的相互結合,探討以合唱音樂為主的跨界展演形式。
 

Abstract

The explosive advances in technology and spreading popularity in media in recent years provide diversified choices for music listeners. Live concert is no longer the primary stage for music performance. As a result of such, the participation in concert from the public has rapidly declined that concerns music groups all. How to regain audience’s interests in live performance? What type of live concert can attract audience’s attention again? Questions like these become crucial to contemporary music groups consequently. As an outcome of such, crossover performance, which incorporates various artistic media and materials, has been booming and highly regarded by many music groups as a bright direction to call back the audience.
In response to the demand of audience, the Taipei Philharmonic Chorus no longer produces live concert in fine choral art only, it commits itself into a new type of chorus-based crossover performance, which involves various sources of artistic material and form, such as multi-media, theatrical elements, dance, visual art, and much more. Songs of Railway in 2011 is one of the best examples of the TPC’s attempt to fulfill the concept of chorus theatre. Although still focusing on chorus music, throughou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work, many other non-musical elements and technique are used, such as stage lighting, multimedia projection, stage walk, and body movement of chorus members. Songs of Railway is not a common concert for listening solely, there are scenes to watch and story to be follow. It even interacts with the audience on the spot.
Through theory of Post-modernism, pattern of crossover, and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ive theatre, this study explores how different artistic media and elements are elaborated and presented into the crossover performance of Songs of Railway. And with the result of such, this study discusses the style of crossover performances based on choral music and offers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lated developments.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王岳川。1992。《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巴爾梅(Christopher Balme)。2013。《劍橋劇場研究入門》(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Theatre Studies),耿一偉譯。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1。《合唱的藝術》。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卓錦炎。2010。《峰采一生.創作全記錄》。臺北:卓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洛克、史派杜莎、希爾弗曼(Locke, L. F., Spirduso, W. W. & Silverman, S. J.)。2013。《論文計劃與研究方法》(Proposals that Work: A Guide for Planning Dissertations and Grant Proposals),項靖、陳儒晰、陳玉箴及李美馨譯。臺北:韋伯文化。
徐之卉。2009。《戲曲史》。臺中:天空數位圖書有限公司。
卿菁。2012。《美國百老匯「整合音樂劇」》。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
姚一葦。2014。《戲劇原理》。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馬革順。2013。《合唱學新編》。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烏爾里奇(Homer Urlich)。2008。《西方合唱音樂概論》(A Survey of Choral Music),周小靜、周立潭譯。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
陳慧珊。2016。《傾聽弦外之音:音樂藝術跨界展演研究》。臺北:美商EHGBooks微出版公司。
陸揚。2014。《後現代文化景觀》。北京:新星出版社。
麥可.艾爾斯(Michael Ayers)。1999。《洛克》(Locke),陳瑞麟譯。臺北:麥田出版。
葉至誠、葉立誠。2012。《論文方法與寫作》。臺北:商鼎數位出版有限公司。
詹明信(Fredric Jameson)。2004。《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唐小兵譯。臺北:合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漢斯利克(Eduard Hanslick)。1997。《論音樂美》(Vom Musikalisch-Schoenen),陳慧珊譯。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
劉介民。2010。《西方後現代人文主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鄭祥福。2000。《後現代主義》。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顧乃春。2010。《論戲說劇》。臺北:商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會議論文
杜黑。2010年6月19日。〈21世紀臺灣合唱的發展趨勢與方向〉《當代合唱教學論壇》。
《國立中山大學網頁》。( http://www.ora.nsysu.edu.tw/speech/99/990619.html。擷取日期:2016年12月6日。)
葉修顯。2015年5月8日。〈跨界對談10表演藝術研究學術研討會〉《臺灣「合唱劇場」初探》。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外文書目
Finscher, L. 2008. Die Musik in Geschichte und Gegenwart. 2nd ed. Metzler: Baerenreiter
Sadie, S. 2001. Oxford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2nd ed. London: Oxford

期刊論文
王丹。2011。〈試論合唱藝術中的肢體語言〉。《黃河之聲》,第十期,頁48-49。
白壯。2011。〈論合唱表演中聲音與肢體的關係〉。《商業文化》,第九期,頁337。
陳慧珊。2016。〈後現代聆聽的挑戰與方向:聆聽習慣、生態途徑、音樂詮釋〉。《藝術學報》,第九十八期,頁315-336。
梁暉。2007。〈試論合唱藝術的表演形式〉。《音樂天地》,第九期,頁55-57。
萬紹芷、劉文珺及胡腊妹。2011。〈現代合唱藝術表演新理念〉。《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第三十二卷第二期,頁176-180。

碩博士論文
陳美君。2015。《「文學音樂劇」〈少年臺灣〉之研究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藝術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楊智博。2013。《〈國樂情人夢─消逝的時光〉之跨界展演探討》。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班,碩士論文。
葉修顯。2016。《臺灣合唱劇場研究─以〈雙城記─臺北時晴.上海多雲〉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音樂會節目單
臺北愛樂文教基金會。2012。《鐵道之歌》節目單。臺北:臺北愛樂文教基金會。

影音資料
臺北愛樂文教基金會。2012。《鐵道之歌》DVD。未出版,臺北愛樂文教基金會提供作為學術研究。

訪問紀錄
古育仲。2016年7月26日。〈接受賴志光訪問有關《鐵道之歌》與合唱藝術相關問題〉。

網路資料
王祖壽。2000年5月。〈陳建年到底有何仙丹〉。《角頭音樂網頁》。
http://www.tcmusic.com.tw/dvd/cd/003/Default.htm。擷取日期:2016年12月8日。
朱元雷。2010年12月。〈讓合唱動起來〉《朱元雷人聲專區》。《臺灣合唱音樂中心網頁》。
http://www.tcmc.org.tw/index.php/knowledge/raychu/action/view/frmContentId/1381/。
擷取日期:2016年12月6日。
洪致文。2001年1月。〈飛快車〉。《洪致文的鐵道世界網頁》。
http://www.readingtimes.com.tw/timeshtml/authors/railroad/museum/speed2.htm。擷取日期:2016年12月6日。
每日新聞〈全國鄉土歌謠賽 民和國中合唱團獲首獎〉。2016年6月。《原住民族電視臺網頁》。http://titv.ipcf.org.tw/news-20811。擷取日期:2016年12月8日。
財團法人臺北愛樂文教基金會〈臺北愛樂室內合唱團〉。《財團法人臺北愛樂文教基金會網頁》。http://www.tpf.org.tw/index.aspx。擷取日期:2016年12月8日。
啄木鳥合唱團〈啄木鳥合唱團簡介〉。《啄木鳥合唱團網頁》。http://woodpeckers.myweb.hinet.net/li/p002.htm。擷取日期:2016年12月8日。
基隆市愛樂合唱團〈基隆市愛樂合唱團〉。《基隆市愛樂合唱團網頁》。https://www.facebook.com/KeelungPhilharmonicChoir/。擷取日期:2016年12月8日。
臺中市韻聲合唱團〈臺中市韻聲合唱團簡介〉。《臺中市聲臺中韻聲合唱團網頁》。http://www.oocities.org/tcyunsong/。擷取日期:2017年1月5日。
臺北地方藝文工作室。〈魯凱族傳說:鬼湖公主〉。2015年3月。《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網頁》。http://taipei-legend.blogspot.tw/2015/03/blog-post_6.html。擷取日期:2016年12月8日。
臺灣國際重唱藝術節。〈世界盃創新合唱比賽「樂齡組」報名簡章〉。2012年5月。《臺灣國際重唱藝術節網頁》。http://festival.tcmc.org.tw/userfiles/2012創新合唱比賽樂齡組中文簡章.pdf。擷取日期:2016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