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象心造—張峰銘的繪畫創作研究

Image as Mental Projection Feng-Ming Chang’s Pictorial Creation

作者

系所:書畫藝術學系

作者:張峰銘 / 碩士生 / 107年度

指導教授:林進忠

Blog Single

中文摘要

從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中得知,人自從出生開始就不斷從環境中接收各種訊息,而這些不斷累積的資訊造就了各自不同的所謂「人格」,因此,從「我的人格」視角去探討自己的創作行為是本文的研究動機,主要是透過自我人格的本質原貌來探索對社會、生命等等的疑惑和彼此之間交互影響下的變化結果,挖掘自我內心本質的源頭;此次研究目的與內容,最主要是將這十多年來自我累積的感想和體驗,並把過去片段、零散的創作經驗一起重新審視,結合當下自我的心路歷程,透過自我性格的反省與審視,經過抽絲剝繭的理性探索把自我最真的性質加以放大表現,將所看、所見、所聞的生活體驗,整理出一條比較清晰的創作脈絡;經由文獻的分析與自我的創作實踐,藉由筆、墨的用具與堆疊密體繪畫的方式,勾勒屬於現在自我的創作作品,且期望走出新的道路。

Abstract

Man is the subject of artistic creation. The human sensory perception and the use of the bod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artistic creation. With the stimulation of the senses, there will be a perceptible reaction. In the artistic activities, it will be different from person to person through the behavior of the body.
"Wu Xiang Xin Zao" aims to explore the different internal dynamics of self-personality on the behavior of self-individuals before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and to explore their creative behav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y personality".

According to the psychoanalytic theory of Freud (Sigmund Freud 1856-1939) and the Personality disorder of psychology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lf-personality, and through the theory and viewpoint of Chinese Lao Zhuang’s thoughts on “Xiang”as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is paper.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as follow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tion, narrative of research motivation, purpose, content and methods, and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direction of this paper and main data reference analyz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The creation concept and academic basis of "Wu Xiang Xin Zao". To collect related literature words as "My", "Icon" and "Images made by Heart", and to analyze the above three basic points on the academic foundation of East and West.

The third chapter: the analysis of creating thoughts and connotation. Through the creators elaborate creation to transform “my mind” by “Xiang”. And us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ink and wash painting and the use of lines and the role of Empathy, transfer to the basis of self-creation and analyze the connotation of it represents.

The fourth chapter: the analysis of the works and the results of the three-year-master’s period research are divided into four series of works. The main creation surrounds the concept of time in the feedback and reflection of my different creation periods.

The fifth Chapter: Conclusions, summarize the research in the past three years, and hope for the future in the field of ink painting developing.

參考文獻

一、專書:
●古旻陞、施小玲編著,《藝術概論》(臺北市:今古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
年8月初版),
●Leo Tolstoy著,耿濟譯,《藝術論》(臺北市:遠流出版社,1989年)
●劉昌元著,《西方美學導論》(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94年)
●姚一葦著,《藝術的奧秘》(臺北市:臺灣開明書店,1993年12月)
●張春興著,《現代心理學》(臺北市: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1
月初版)
●David J.Robinson著,唐子俊、唐慧芳、李珣合譯,《失序的人格-人格疾患的
評估與治療》(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8月初版)
●赫索.契普(Herschel B.Chipp)著;余珊珊譯,《現代藝術理論》(臺北市:
遠流出版社,2004年)
●呂不韋著,《呂氏春秋全譯》(貴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
●劉思量著,《中國美術思想新論》(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1年9月)
●唐.張彥遠著,《歷代名畫記》(北京市: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5月)
●王新華著,《周易繫辭傳研究》(臺北市:文津,1998年)
●徐子宏著,《周易全譯》(貴陽市: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2月出版)
●胡雪岡著,《意象範疇的流變》(上海市: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9年10月)
●劉介民著,《太極玄學》(臺北市:揚智文化圖書公司,2001年)
●錢穆著,《莊老通辨》(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王弼著,《周易略例.名象》刊於《增訂漢魏叢書》(大化書局)
●潘運告編著,《唐五代論畫》(湖南省: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4月)
●滕守堯著,《審美心理描述》(臺北市:漢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3
月初版)
14 4
●光復書局編著,《塞尚》(臺北市:光復書局,2005年8月初版)
●尤昭良著,《塞尚與柏格森》(臺北市:高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康丁斯基著、吳瑪俐譯,《點線面》(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0年3月)
●康丁斯基著、吳瑪俐譯,《藝術的精神性》(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0年9
月)
●林國芳著,《世紀末的氣息—真實、我、我自己:藝術創作過程之理論研究》(臺北市:歷史博物館,1999年)
●葉長海著,《藝術學》(臺北市:駱駝出版社,1991年)
●劉驍純著,《中國畫教學研究論集》(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
●戰國.荀況著,《荀子集解》,(臺北市:新興出版社,1995年3月)
●明.董其昌著,《畫禪室隨筆.卷四.雜言上》(上海:進步書局)
●潘運告編著,《漢魏六朝書畫論》(湖南省: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年4月)
●宗白華著,《美學與意境》(臺北市:淑馨出版社,1989年4月)
●清.笪重光著,《畫筌》,收於《叢書集成新編》(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1年3月)
●清鄭燮,《墨竹冊》,轉引周積寅編,《中國畫論輯要‧意境論》(江蘇:江蘇美
術出版社,1985年8月)
●何懷碩著,《給未來的藝術家》(臺北市:立緒文化,1993年)
●Merleau-Ponty著、龔卓軍譯,《身體現象學大師梅洛龐帝的最後書寫:眼與心》(臺北市:典藏藝術,2007年)
●黃麗娟著,《抽象表現主義》(臺北市:遠流出版社,1991年)
●何政廣著,《美國寫實派大師--魏斯》(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96年)
●沈柔堅編著,《中國美術辭典》(臺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朱光潛著,《藝文心理學》,(臺北市:開明書局,1986年)
●余秋雨著,《藝術創造論》,(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1月)
●王琢編著,《李可染畫論》,(廣州:廣州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14 5
●朱光潛著,《談美》參見〈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宇宙的人情化〉,(臺北市:
金楓書局,1992年)
●潘運告編著,《元代書畫論》,(湖南省: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11月)
●陳傳席著,《中國繪畫理論史》(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
●彭修銀著,《墨戲與逍遙—中國文人畫美學傳統》(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5
年)
●陳瑞文著,《美學革命與當代徵選評述》(臺北市:臺北市立美術館,2002年)
●王秀雄著,《美術心理學—創作、視覺與造型心理》(臺北市:設計家出版公司,
1981年)
●劉文潭著,《中西美學與藝術評論》(臺北市:中央文物供應社,1983 年 7 月)
●周積寅編著,《中國歷代畫論 上》(江蘇省: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年6月)
二、叢書:
●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莊周撰《莊子.卷六.秋水篇》,收錄於《四庫全書薈要.子部》(臺北市:
世界書局,1987年3月)
●明.李日華著,《紫桃軒雜綴.卷二》,收於《叢書集成續編》(臺北市:新文
豐出版社,1989年4月)
●黃賓虹、鄧實編著,《美術叢書.第二集.第7輯》(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47
年)
●盧炘編著,《中國名畫家全集第五冊》,(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1年10
月)
三、期刊與論文:
●《巨匠美術周刊》,第19期夏卡爾,(臺北市:錦繡出版社,1992年10月)
● 陳千惠,〈黃公望的山水畫題詩〉(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2007年9月)
四、網路訊息:
14 6
●Meilian Lee(2017.11.22)。兩歲開始畫畫!【ELLE.com.hk時尚潮流網站Life
style】取自https://www.elle.com.hk/life/lifestyle/Mr.-Doodle-interview-from-elle2019年4月12日瀏覽
●Kramer Art(2014年4月19日)。 Hyperrealistic Oil Paintings By Patrick Kramer
【Boredpanda】
取自https://www.boredpanda.com/author/kramerart/2019年4月13日瀏覽。
●Alice Yoo(2015年3月11日)。帕特里克克萊默在半空中漂浮的女性超現實主義繪畫【My Modern Met】取自https://mymodernmet.com/patrick-kramer-hyperrealistic-art-women-floating2019年4月13日瀏覽。
●Dr. Donald Sturgeon(德龍)。許慎著,《說文解字》:【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
取自 http://ctext.org/zh 2017年4月14日瀏覽。
●國慶製作。郭若虛著,《圖畫見聞志》:【中國歷代畫論合輯】。取自
http://www.readers365.com/ 2017年4月14日瀏覽。
●百度百科。蘇軾《東坡题跋·書摩詰〈藍關雨圖〉》:【百度百科】。取自
http://baike.baidu.com/item/ 2017年4月14日瀏覽。
●Creative Commons (創用)。《周易.繫辭》:【漢典】。取自
http://www.zdic.net/z/24/xs/8C61.htm 2017年4月17日瀏覽。
●Dr. Donald Sturgeon(德龍)。《周易.繫辭》:【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畫】。取自
http://ctext.org/zh 2017年4月17日瀏覽。
●Jack(2014年8月31日)。老子道德經導讀:贊玄第十四【數位經典】。取自
https://www.chineseclassic.com/content/1682 2018年4月5日瀏覽
●Jack(2015年1月25日)。老子道德經導讀:虛心第二十一【數位經典】。取
自https://www.chineseclassic.com/content/1697 2018年4月5日瀏覽
●張志軍(2017年1月3日)。解讀蘇軾【雅昌新聞】。取自
https://kknews.cc/culture/l995869.html 2018年5月3日瀏覽
●維基百科(2019年3月29日)。盤古【維基文庫】取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B%98%E5%8F%A4#cite_note-7 2019年4
14 7
月2日瀏覽。
●維基文庫(2018年5月7日)。古畫品路【維基文庫】取自
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 2018年9月2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