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芭蕾《紅色娘子軍》之跨文化研究

An Inter-cultural Study of Chinese Ballet “ The Red Detachment of Women”

作者

系所:表演藝術學院表演藝術博士班

作者:楊禕程 / 博士生 / 109年度

指導教授:趙玉玲

中文摘要

一般歷史敘述,「芭蕾」起源於義大利,興盛於法國,後來在不同國家、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中衍生出風格多樣的芭蕾流派。一般敘述形成籠統的「芭蕾是西方舞蹈藝術」之論說,仍然困擾著中國芭蕾予世界舞蹈文化中的認同。以此為動機,本研究選擇《紅色娘子軍》作為個案,開展中國芭蕾之跨文化研究,目的在於進一步探問中國芭蕾如何從蘇俄芭蕾的經驗中,在中國社會背景下內化成中國芭蕾學派?為何《紅色娘子軍》成就了中國芭蕾的歷史形象?最終又是如何在中國舞蹈系統中互相促進,面向未來?藉由問題解答,進一步揭示中國芭蕾在中國社會發展歷史中跨文化發展,而非將《紅色娘子軍》只落實在文革樣板戲的形象界定上。研究者希望在現有的「中國芭蕾」源流認知上,提出一些認識,建立新的中國芭蕾認知邏輯。期待以舞蹈語境構建一種較為開放的文化研究、社會學研究、歷史學研究的參考可能。

本研究應用「文化匯流」(Transulturation)與派翠斯·帕維(Patrice Pavis, 1996)「跨文化理論」、以及「舞蹈社會學」(趙玉玲,2008)理論與「舞蹈生態」理論(資華筠,1991;2012),結合瓊·雷森(June Layson,1986;1989)的舞蹈史研究方法、舞蹈宏觀結構分析法、深度訪談、民族誌觀察法進行質性研究。本研究追求一個當代視角下,試圖發展適合「中國芭蕾」《紅色娘子軍》的跨文化舞蹈研究方法,並形成一種研究範式。本研究發現,「中國芭蕾」《紅色娘子軍》具有跨文化的特質。「中國芭蕾」自抗戰到新中國建立,受到「蘇俄」及其他國家、民族、時代的跨文化影響是綜合的。文化大革命之「樣板戲」作為綜合元素之一,具有重要影響。然而更重要的是,「中國芭蕾」的傳統與當代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形成了本民族獨特的持續的跨文化發展風貌。

本研究進一步提出了有關「中國芭蕾」與「中國舞劇」關係之源流認知,從「現有立場」與「學科立場」的角度做了結論。最後本研究針對舞蹈學科提出了發展「跨文化舞蹈研究」的建議。

Abstract

In general written records, ballet originated in Italy and flourished in France. Later, various ballet genres were derived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different eras, and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The theory of ballet which is a western dance art confuses the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ballet in the world dance culture. As a result, this study chooses Red Detachment of Women as a case study to carry out 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Chinese ballet. This study aims to further explore how Chinese ballet localized from the Soviet-Russian ballet experience into a Chinese ballet school in the Chinese society? How come Red Detachment of Women has achieved the historical image of Chinese ballet? Afterward, how to integrated ballet with the Chinese dance system and into the future? It is revealed during the realization of the inter-cultur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allet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social development leads to the breaking of the image of Red Detachment of Women as a Cultural Revolution Model Opera.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 of Chinese Ballet, the researcher proposed several awarenes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pistemology of Chinese Ballet Drama. Hopefully, this work which is constructed in dance language will function as a reference leading to a broader cultural, sociological, and historical research.

This research refers to the Transculturation and Intercultural Theory (Pavis, 1996) , Dance Sociology (Chao , 2008) theories, and Dancing Ecology theories (Zi, 1991; 2012), and combines methods of dance history research (Layson , 1986; 1989), macro-structural analysis of dance, in-depth interviews, and ethnographic observation method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Through contemporary aspect, this research intends to develop an inter-cultural dance research method and model that is suitable for Chinese Ballet the Red Detachment of Women. This research discovers that the Red Detachment of Women has inter-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WWII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ew China ,P.R.C. the Chinese Ballet has been influenced by the Russia, and other countries, nations, and periods. Model Operas which originated from Cultural Revolution i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and functioned as one of the integrated elements of Chinese Ballet. But more importantly, the traditional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Ballet are formed by the unique national and continuous inter-cultur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This research proposes the cognition of the original of Chinese Ballet and Chinese dance drama, and conclud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existing positions and disciplinary positions. To conclude the research findings, this research proposes few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inter-cultural dance studies within dance disciplines.

參考文獻

一、中文書目
A·格拉特柯夫( R A.)。1986。《梅耶荷德談話錄》(無原文名)。童道明譯編。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Barker. C.2004。《文化研究 理論與實踐》(Cultural studies: Theory and practice),羅世宏等 譯。臺北:五南出版社。
Brooker,P.《文化理論詞彙》(A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王志弘、李根芳譯。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
Cuff,E.C.,Sharrock,W.W&Francis,D.W. 2003。《社會學理論的觀點》(Perspectives In Sociology),林秀麗、林庭瑤、洪惠芬,臺北:韋伯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M.古爾科夫、B.B.普羅霍洛娃、T.B.契爾尼亞夫斯卡婭(無原文名)。1992。《蘇俄芭蕾舞史(列寧格勒舞蹈學校校史)》(無原文名),李至善、朱襲明 譯。北京:北京舞蹈學院圖書館內部出版資料。
Jorgensen.D. L.1999。《參與觀察法》(Participant Observation),王昭正、朱瑞淵譯,臺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中央蘇區文藝叢書》編委會。2017。《中央蘇區文藝史料集》。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
《吳曉邦文集》編委會。2007。《吳曉邦文集》。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于平。2004。《中國現當代舞劇發展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于平。2016。《新時期中國「新舞蹈」史述-中國現代舞與現代中國舞運演的閱讀筆記》。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於民。2009。《中西文化互補論》。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
王克芬、隆蔭培、張世齡等。1992。《20世紀中國舞蹈》。青島:青島出版社。
王克芬、隆蔭培。2004。《中國近現代舞蹈發展史》。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王曉華。2015。《海報上的中國抗戰》。北京:團結出版社。
王愛華、王剛、劉麗。2012。《紅色文化藝術的時代闡述》。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
王世琦。2007。《舞坦尋夢:王世琦舞劇創作文集》。廊坊:天馬出版社。
王墨林。1992,《都市劇場與身體》。臺北:書林出版。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2016。《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黨籍案讀物出版社)。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編。2002。《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
中國文聯舞蹈藝術中心、中國舞蹈家協會聯合編著。2018。《舞者訴說:中國舞蹈人物傳記口述史》。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中共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2007。《紅色娘子軍研究(第一輯)》。海口:海南大中印刷公司。
中國電影出版社,1962。《紅色娘子軍——從劇本到影片》。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毛澤東。1975。《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北京:人民出版社。
毛澤東。1991。《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文化部藝術局、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1985。《舞蹈舞劇創作經驗文集》。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方偉達。2018。《人文社科研究方法》。臺北:五南出版社。
田嘉。2012。《海南省志·文化志》。海口:海南出版社。
田靜、李百城。2005。《新中國舞蹈藝術的搖籃》。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石光生。2008。《跨文化劇場:傳播與全市》。臺北:書林。
史鍾麟。2019。《革命時期的芭蕾:上海芭蕾舞團第一代演員 樣板戲《白毛女》主演回憶錄》。舊金山:壹嘉出版(1 Plus Publishing &Consulting)。
北京舞蹈學院院志編委會。(無年份說明)《北京舞蹈學院志1954-1992》,北京舞蹈學院內部出版。
妍。2013。《民國時期舞蹈研究(1912-1949)》。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尼克拉斯·盧曼(Niklas Luhmann)。2014。《社會中的藝術》(Art in society)。張錦惠譯。臺北:五南圖書出版。
鄒之瑞、弗蘭克.安德森(Frank Andersen)。2014。《丹麥皇家芭蕾在中國》(無原文名)。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朱立人。2001。《西方芭蕾史綱》。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任文。2014。《延安時期的社團活動-紅色延安口述歷史》。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江西文化廳、福建文化廳,1994。《中央蘇區革命文化史史料彙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3。《中央蘇區革命文化史史料彙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江映碧。2001。《動作分析與紀錄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
杜維運。2005。《史學方法論》。臺北:三民書局。
李天民、餘國芳。2000。《中國舞蹈史》。再版。臺北:大卷文化。
李希凡,1993。《毛澤東文藝思想的貢獻》。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李松。2012。《「樣板戲」編年史與史實》。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李松、筱灃。2013。《紅色舞臺的政治美學:「樣板戲」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李准、丁振海。1992。《毛澤東文藝思想全書》。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李朝全。2007。《文藝創作與國家形象》。北京:華藝出版社。
李續、李春華。2009。《中國舞蹈高等教育30年學術文集-芭蕾舞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呂藝生 。2013。《堅守與跨越:舞蹈編導理論與實踐研究》。第一版。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肖石忠。2020。《看得見的世界史:俄羅斯》。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
肖蘇華。1994。《芭蕾之夢》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
肖蘇華。1997。《芭蕾藝術欣賞》。山西:陝西教育出版社。
吳素芬。2000。《從芭蕾傳統中再創芭蕾作品之研究》。臺北:晨曦文化出版社。
吳海清、李曼、安歌昕。2017。《跨界創作研究-藝術作品的舞蹈改變》。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吳曉邦。1982。《我的舞蹈藝術生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吳曉邦。1985。《舞論集》。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
吳曉邦。1993。《當代中國舞蹈》。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
冶方,念之等。1937。《中國與蘇聯》。城市不詳:民族解放叢書社。
汪之成。2007。《俄僑音樂家在上海(1920年-1940年)》。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汪流、陳培仲、餘秋雨。1984。《藝術特徵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沈福偉。2017。《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宋天儀。1994。《中外表演藝術交流史略(1949-1992)》。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東北書店。1947。《蘇聯文藝方向的新問題》。東安(佳木斯、哈爾濱)、北安(齊齊哈爾、牡丹江):東北日報第三印刷廠(原書印刷為三地)。
金秋。2003。《外國舞蹈文化史略》。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金浩。2013。《新世紀中國舞蹈文化流變》。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周文賢、吳金潮。1996。《碩士論文撰寫方法》。臺北:華泰書局。
周申明。1992。《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概覽》。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韋政通。2017。《中國文化概論》。臺北:水牛出版社。
洪子誠。1999。《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胡志毅。2008。《國家的儀式:中國革命戲劇的文化透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胡果剛。2015。《胡果剛舞蹈文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韋政通。1981。《中國文化概論》。臺北:水牛書版社。
欒俊、張家相。1954。《京劇鑼鼓京譜》。上海:上海戲學書局。
袁禾、鄭慧慧、田培培、研、成慧慧等。2019。《中國舞蹈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波。2010。《樣板戲:中國革命的意識型態和藝術化》。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
陳國明。2009。《跨文化交際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孫國林。2016。《延安文藝大事編年》。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許定中、李春華、劉秀鄉、王菲葉。2016。《中國芭蕾舞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梁信。1994《梁信作品選粹》。廣州:廣州出版社。
梁啟超。1999。《梁啟超全集,第一卷》。北京:北京出版社。
梁啟超。2011。《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張永慶、毛毳、胡偉。2013。《舞自煉格-中國舞劇「多型期」典型個案結構研究》。第一版。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張延傑。2016。《文化史視野下的西方舞蹈藝術》。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張廣智、張廣勇,1994。《史學:文化中的文化》,臺北:淑馨出版社。
張鴻才。《延安文藝論稿》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張麗民。2014。《戲曲與舞蹈-從戲曲藝術特色看其對舞蹈創作的影響》。第一版。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張麟。2019。《舞劇藝術論》。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張艷。2011。《激蕩與融合:西方舞蹈在近代中國》。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張煉紅。2013。《歷練驚魂:新中國戲曲改造考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黑雁男。1986。《十年浩劫》。香港:香港豐富文化企業公司。
彭麗君。2017.《複製的藝術》(The Art of Cloning:Creative Production during China's Cultural Revolution),李祖橋 譯。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黃瑞琴。2004。《質的教育與研究方法》,臺北:心理出版社。
葉至誠、葉立誠,1999。《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
葉至誠、葉立誠,2005。《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
程維榮。2018。《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上海:上海三聯書店出版。
馮雙白。1999。《中國現當代舞蹈史綱》。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馮雙白。2002。《新中國舞蹈史(1949-2000)》。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
曾鹿平、姚懷山。2015。《延安文化思想概論》。西安:陝西師範大學 出版社。
楊禕程。2019。〈「革命現代」的延異:樣板戲中的紅色娘子軍初探(1963-1978)〉。《說文蹈舞.2019:質變與創新》,曾照薰總編輯,頁41-56 。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路易·多洛(Louis Dollot)。1987。《個體文化與大眾文化》,黃建華 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資華筠、王寧。2012。《舞蹈生態學》。再版。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資華筠。1991。《舞蹈生態學導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資華筠。2003。《舞蹈生態學的學科闡釋》。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福建新華社編。1949。《二十六年的蘇聯與中國》,福州:福建新華書店。
裴植、程美東。2019。《先鋒引領的紅色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趙玉玲。2005。〈體現認同:「雲門舞集」舞碼(1973-1997)在臺灣社會之社會文化意義〉。《林懷民舞蹈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張中煖、林亞婷主編,頁156-181。臺北:文建會。
趙玉玲。2008。《舞蹈社會學之理論與運用》。臺北:五南出版社。
趙嘉麟、葛萬青。2008。《紅色後代的蘇聯印記》。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管倖。2007。《設計研究方法》。臺北:全華圖書。
廖炳惠。2003。《關鍵詞200:文學與批判研究的運用辭彙編》。初版。臺北:麥田。
漢斯·蒂斯·雷曼(Hans-Thies Lehmann),2016。《後戲劇劇場》(Postdramatisches Theater)。李亦男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翟子霞(無其他書名)。1996。《中國舞劇》(無原文名),熊振儒 譯。北京:中國世界語出版社。
廣州芭蕾舞團。2015。《芭蕾》。廣州:廣州芭蕾舞團。
歐建平。2008。《外國舞蹈史及作品鑒賞》。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歐建平。2014。《紀念紅色娘子軍首演五十週年文集》。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黎澍等。1956 。《1905年俄國革命和中國》 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樂黛雲。2016。《跨文化方法論初探》。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劉文輝。2017。《中央蘇區紅色戲劇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劉建。2005。《舞蹈研究的視角與方法—課堂講授錄》。北京:北京舞蹈學院內部教材。
劉柳。2019。《足尖上的意志-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表演實踐與當代言說(1964-2014)》。第2版。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劉敏。2011。《中國人民解放軍舞蹈史》。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劉雲。1998。《中央蘇區文化藝術史論》。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劉曉勉、張延傑。《探索芭蕾-舞蹈學者朱立人譯文集(上)》。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戴愛蓮、羅斌,吳靜姝。2003。《戴愛蓮:我的藝術與生活》。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華樂出版社。
戴嘉枋。1995。《樣板戲的風風雨雨-江青·樣板戲及內幕》。北京:知識出版社。
瀋止華。2016。《開口吧!舞鞋》。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蘆原英了(Ashihara Eiko)1988。《舞劇與古典舞蹈》(舞踴古典舞踴),李哲洋 譯。臺北:全音樂譜出版社。

二、外文書目
Adshead, J. 1988. Dance Analysis. London: Dance Books.
Adshesd, L. J. & Layson, J. 1986 . Dance History. London: Dance Books
Adshesd, L. J. & Layson, J. 1994. Dance History: An introduction. London: Dance Books.
Agar,M.1985. Speaking of Ethnograph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Au, S. 1988. Ballet & Modern Dance,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Anderson, J.1992. Ballet and Modern Dance : A Concise History. NJ:Universe.
Bai,D. 2010. Feminism in the Revolutionary Model Ballets The White-Haired Girl and The Red Detachment of Women.Art in King,E.ed. Turmoil: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1966-76. H K: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88-202.
Chao,Y. 2004.Dance,Medium and the stylistic macrostructural analysis.Taipei: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and dance notation bureau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16-24.
Reyna, F. 1965. A Concise History of Ballet. New York : Crosset & Dunlap.
Spradley, L. 1980.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lson.
Hall,F. 1954. An Anatomy of Ballet. London:Andrew Melrose .
Laban,R. 1960 .The Mastery of Movement. London: Northcote House.
Paul,C. 2010. Model Works and the Remodelling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Art in Turmoil: The Chinese Cultural Revolution, 1966-76.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167-187.
Preston-Dunlop,V. Compiled. 1995. Dance Words. Australia: Harwood Academic Publishers.
Preston- Dunlop,V. 1979. Dancing and Dance Theory.London: Laban Centre.
Xiaomei,C. 2002. Acting the Right Part: Political Theater and Popular Drama in Contemporary China.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三、中文期刊
于平。2015。〈《紡織女工》一部沒有公演的芭蕾舞劇〉。《芭蕾》第34期,頁6。
王曉茹。2015。〈以芭蕾的身體書寫民族的仁義精神——以民族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新説〉。《集美大學學報(哲社版)》第1期,頁126-130。
中國舞劇團(文革期間的中央芭蕾舞團)。1970。〈毛澤東思想照耀著舞劇革命的勝利前程——排練革命現代舞劇《紅色娘子軍》的一些體會〉。《紅旗》第七期,頁碼模糊(待進一步查證)。
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1998。〈彭加倫談中央蘇區文藝-老紅軍訪問記〉。《中央蘇區文藝史料集》,頁294-298。
石聯星。2017。〈難忘的日子〉。《中央蘇區革命文化史料匯編》頁310-312。
石蓼蕭。2019。〈獻禮之作:舞劇《魚美人》的誕生與結局〉。《黨史研究與教學》第4期,頁27-36。
石蓼蕭。2020。〈共和國舞劇《魚美人》的沈浮〉。《江淮文史》第1期,頁150-157。
史紅。2006。〈舞蹈生態與中國民族舞蹈的特異性〉。《文藝研究》第4期,頁92-104
田旭、韓笑、陳藝丹。2015。〈如何在芭蕾舞劇中塑造人物形象?-獨家專訪中央芭蕾舞團的三位首席女主演〉。《芭蕾》第34期,頁67-83。
李英敏。1994。〈我們該怎樣看待《紅色娘子軍》〉。《南方文壇》第5期,頁48-49。
金浩。2014。〈藝術創作要有政治立場-淺談經典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中國芭蕾的豐碑-紀念《紅色娘子軍》首演五十週年文集》,頁382-387。
彥克。1964。〈革命的芭蕾舞劇好得很-喜看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人民音樂》,頁18-19。
胡果剛。2015。〈憶肖向榮同志與部隊舞蹈工作〉。《胡果剛舞蹈文集》,頁59-63。
奚原。2014。〈《文藝突擊》和山脈文學社的創辦〉,《延安時期的社團活動-紅色延安口述歷史》,頁7-18。
塗文蓓。2013。〈梅耶荷德對表演藝術的探索——有機造型術〉。《齊魯藝苑》第5期,頁89-93。
歐建平。2014。〈通天接地的紅色經典〉。《中國芭蕾的豐碑-紀念《紅色娘子軍》首演五十週年文集》,頁314-323。
馮雙白。2014。〈中國芭蕾舞的永恆範本〉。《中國芭蕾的豐碑-紀念《紅色娘子軍》首演五十週年文集》,頁310-414。
張謹,2011。〈文化霸權的表現形式及其應對〉。《天府新論》第6期,頁114-117。
陳芳。2013。〈書寫跨文化:量度「量·度」〉。《戲劇學刊》,頁9。
崔紅。1995。〈舞劇《紅色娘子軍》又紅了〉。《世紀行》第6期,頁16-17。
楊禕程。2018。〈西方自由理論在中國場域的再生性敘論〉。《藝海》,第三期,頁104-107。
資華筠。2003。〈舞蹈生態學學科闡釋〉。《北京舞蹈學院學報》第03期,頁28-33。
趙玉玲。2004。〈舞蹈社會學初探〉。《臺灣舞蹈研究》,頁60-99。
趙玉玲。2012。〈論述建構與觀點變異-臺灣舞蹈史初探〉。《藝術學報》總第90期,頁287-303。
慕羽。2011。〈全球化背景下「東西方」現代舞蹈文化一瞥——從「舞動無界」個案分析談起〉。《北京舞蹈學院學報》增刊,頁16-25。
寧玫。2002。〈翻開紅色的記憶-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赴瓊演出記事〉《今日海南》,第2期,頁37-38。
劉青弋。2000。〈「走向本土」與「國際接軌」——論東西方舞蹈文化的衝突與融合〉。《北京舞蹈學院學報》第1期,頁42-44。
劉青弋。2014。〈浸滿革命歷史之汁與超越現實身體〉。《中國芭蕾的豐碑-紀念《紅色娘子軍》首演五十週年文集》,頁347-361。
劉柳。2018。〈革命美學範型的「後革命轉換」——以中國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版本比較為例〉。《舞蹈》第2期,頁54-59。
劉柳。2018。〈超越舞蹈本體論的舞蹈實踐觀——從權利關係、身份政治和能動者的實踐談起〉。《北京舞蹈學院學報》第1期,頁31-35。
劉艷。1996。〈「樣板戲」觀眾與烏托邦文化〉。《藝術百家》第三期,頁20-27。
劉皖皖。2015。〈專訪芭蕾舞表演藝術家萬琪武〉。《芭蕾》第34期,頁45-56。
鄒耕生。1986。〈紅軍文藝的初萌〉。《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史料選編·紅軍時期(上冊)》,頁36-38。

四、外文期刊
Wilcox,E. 2012. English-language Publications on Chinese Dance: a Bibliography, chinoperl, 31:1.

五、學位論文
Chao,Y. 2000. Dance,Culture and Nationalism: The socio-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Cloud Gate Dance Theatre in Taiwanese society. Unpublished PhD thesis, London: Laban Centre.
Sanchez-Colberg, A.1992. Geman Tanztheater Traditions and Contradictions. A Choreobgical Documention of Tanzheater form its Roots in Ausdruckstanz to Present. Unpublished PhD thesis.London: Laban Centre.
Wilcox,E.E. 2011.The Dialectics of Virtuosity: Dance in the People's of China,1949-2009, Unpublished PhD thesi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王子沂。2010。《從「陽春白雪」到「節日民俗」——芭蕾舞劇《胡桃夾子》的「親民化」演變之路》。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碩士論文。
王晨露。2015。《中國芭蕾民族性之探究》。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毛毳。2013。《20世紀美國現代舞四次轉型中對東方文化借鑒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論文。
石志如。2018。《教育意識形態與跨文化舞蹈教材研究:《民族舞蹈月刊》論述分析(1958-1961)》。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學院博士班,博士論文。
田巍巍。2010。《中國原創芭蕾舞劇創作實踐及其意義研究》。山東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碩士論文。
史紅。2003。《新時期舞蹈審美創造芻議》。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論文。
呂永輝。2017。《京劇鑼鼓程式化之打法研究-以「男起霸」、「引子」、「定場詩」、「唱腔鼓套子」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李文皓。2019。《一個零度的實驗—以舞作《傑宏·貝爾》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班,碩士論文。
邱華廷。2018。《《有機體》之跨領域舞蹈編織》。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班,碩士論文。
何宗哲。2019。《鈴木忠志的戲劇跨文化改變研究——以《大鼻子情聖》和《茶花女》》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
林雅靜。2008。《析論舞劇《龍宮奇緣》及其舞蹈表現——以「蓮花田」一景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舞蹈組,碩士論文。
周伯欣。2014。《姚明麗個案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學院舞蹈系,碩士論文。
徐頏。2012。《「凝視」與「超越凝視」——視覺權力下舞蹈身體的異化與反異化》。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論文。
郭寶鳳。2009。《中國芭蕾藝術的發展與展望》。山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許銳。2006。《傳承與變異 互動與創新:當代中國民族民間舞蹈創作之審美流變與現時發展》。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論文。
張菁漪。2017。《同質與異構—「芭蕾中國化」現象初探》。山東藝術學院,碩士論文。
張佩瑜。2004。《臺灣排灣族婚禮舞蹈之研究-以台東縣金鋒鄉嘉蘭村為例》。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鳴宇。2010。《論現代芭蕾的情感與形式》。北京舞蹈學院,碩士論文。
惠雁冰。2009。《革命樣板戲研究》。蘭州大學,碩士論文。
鄒之瑞。2008。《新中國芭蕾舞史研究》。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論文。
曾婕。2016。《古舞今變與西舞東來——《申報》和《點石齋畫報》中的「舞蹈」研究(1872-1919)》。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碩士論文。
蔡蕾。2009。《中國古典舞與西方古典芭蕾舞之審美差異性比較》。陝西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碩士論文。
餘茜。2007。《中國芭蕾的美學研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
蕭君玲。2010。《中國舞蹈美學特性研究——以臺灣近年民族舞蹈編演實踐為觀照》蘇州大學,博士論文
韓瑾2006。《當代中國古典舞教學體系的構建與發展》。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論文。
魏立雯。2013。《「果陀」跨文化改編作品之研究:《吻我吧娜娜》、《回家》》。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碩士論文。

六、網絡資料
李晨。2019年11月20日。〈舞劇《紅色娘子軍》︰創意源自周恩來的談話〉。《中國軍網》。http://www.81.cn/big5/zgnb/2014-11/04/content_6210293.htm。
作者不詳。2019年12月05日。〈文化殖民〉。《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文化殖民/10958718?fr=aladdin
施亂談,等。2018年11月30日。〈什麼後殖民主義〉。《知乎-哲學、文學、思想史版面》。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626006?sort=created。
國家記憶。2019年7月17日。〈瓊崖縱隊 紅色娘子軍〉。《央視網-cctv中文頻道》。http://tv.cctv.com/2019/07/17/VIDE5H22aJrLcbQQkX4yzTRx190717.shtml。
張維為。2019年7月30日。〈這就是中國〉。《東方衛視-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grgiRU3Zz0&list=LL&index=4
無具體署名。無明確日期。〈杜鳴心上《旋律在心中流淌》的創作。《RareMediachina》。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7kQu6MO34s&list=WL&index=55
無具體署名。2007年10月19日。〈杜鳴心講述創作《紅色娘子軍》:永遠的春之采「口述歷史•往事歲月(第24集)」〉。《SUNTV 陽光衛視》。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gssT1vPz4E&list=WL&index=70

七、其他
作者不詳。1947年8月10日,〈蘇聯文化人紛紛回國,寂寞了上海國際藝壇〉。《時代日報》。
作者不詳。1964年5月30日。〈毛主席同黨和國家其他領導人觀看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歌劇《江姐》- 周總理等領導人觀看話劇《南方來信》〉。《戲劇報》。
作者不詳。1966年12月26日。〈貫徹執行毛主席文藝路線的光輝樣板〉《人民日報》轉載第12期。
程代輝。1964年5月30日,〈看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戲劇報》。
費波。2019年2月10日。〈接受楊禕程訪問有關《紅色娘子軍》與中央芭蕾舞團發展的相關問題〉。
楊禕程。2019年6月。〈中央文化管理管部學院學習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