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生態學視野下-臺灣OTT TV產業發展策略之研究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Taiwan OTT TV Industry by Using the Perspective of Media Ecology

作者

系所:廣電學系

作者:李念穎/碩士生/110年度

指導教授:單文婷

中文摘要

網際網路發展使得影視產業鏈面臨解構與重塑的動態過程,2016年臺灣進入OTT TV發展元年,Netflix、愛奇藝等境外影視平臺接連插旗臺灣,再加上國內業者也紛紛投入市場,短時間內即有多達20家國內外業者在臺灣遍地開花。面對產業生態如此飽和、競爭激烈的市場,加上境外巨頭業者的威脅,臺灣本土OTT TV業者要如何善用自己的核心資源,面對新舊媒體並存的衝突與挑戰,同時與產業中的其他業者建立起既競爭又合作的共生關係,使產業趨向於共生生態環境已成為影視產業的發展重點。本研究透過深度訪談法,與3家不同經營背景的臺灣OTT TV高層主管,包括民視四季線上4gTV、台灣大哥大myVideo、CATCHPLAY+,以及1位前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員,現任世新大學何吉森副教授進行訪問,以媒介生態學的視野,探究在多邊市場的平臺生態系統中,臺灣OTT TV業者如何面對其經營模式的轉變,並將業者與其所屬的環境,包含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科技技術等面向的互動關係進行討論,暸解臺灣OTT TV業者面對產業生態模式轉變的衝突與挑戰,並針對臺灣線上影視產業的發展提出建議。研究發現,臺灣整體產業環境發展的阻礙原因在於,社會環境與政府政策無法與時俱進地因應快速變遷的科技技術,以致產業生態產生失衡的狀況。而隨著產業界線日趨模糊,許多業者在生態鏈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不再單一,並逐漸將企業重點策略朝向上游發展,同時在系統演化的過程中,本身擁有寬頻及大量用戶優勢的電信業者將可能與有線電視有越來越多的整併與合作關係,成為OTT TV產業的發展前景。本研究期望透過媒介生態的視角,頗析當今仍變動發展中的OTT TV產業,並以此作為臺灣業者轉型方式與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提出參考建議,以期能使產業趨向於永續健全的生態環境。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has prompted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y chain to undergo a dynamic process of deconstruction and reshaping. OTT TV development in Taiwan began in 2016. Overseas film and television platforms such Netflix and iQiyi, as well as domestic players, stepped into Taiwan’s market one after another; within a short time, as many as 20 domestic and foreign companies began operating in Taiwan. Faced with such a fiercely competitive and saturated market, and threatened by overseas giants, how Taiwan’s local OTT TV providers make good use of their core resources, face conflicts and challenges from the coexistence of new and old media, while simultaneously establishing a competitive and collaborative symbiotic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competitors in order to create a symbiotic environment in this industry, have become critical issu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y. For this research, we conducted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top-level managers from three OTT TV companies in Taiwan with different business backgrounds, namely 4gTV, myVideo, and CATCHPLAY+, as well as with Jason C.S. Ho, a former member of the Nation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and current Associate Professor at Shih Hsin University, and explores how Taiwanese OTT TV providers face these business model transformations,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media ecology. We also discuss how the industry and interacts with its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cultural, and technological environment, to understand the conflict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aiwan's OTT TV industry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its business models, and mak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online film and television industry. Over the course of research, it was discovered that the obstac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overall industrial environment was that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nd government policies failed to keep pace with and respond to rapidly changing technology, resulting in an imbalance in this industry. With the blurring of boundaries in this industry, many businesses no longer play a single role in this industrial chain, and have gradually shifted their strategic focus towards upstream development. Meanwhile, in the process of system evolution, telecom operators with advantages in broadband service and a large number of users will become more likely to merge or collaborate with cable TV providers, potentially becoming a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OTT TV industry. We hope that by using a media ecology approach to research the changing and developing OTT TV industry, and by making suggestions in regards to methods of transformation and potential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s for Taiwan’s businesses in this industry, we can help this industry move towards creating a more sustainable and healthier environment.

參考文獻

Claire(2019年11月7日)。〈OTT市場的現況與投遞OTT廣告前的須知〉,《TenMax》。上網日期:2020年7月1日,取自:https://reurl.cc/1xVeN8
MikaBrea(2020a年1月26日)。〈公視推出的網路平台「公視+」你看了嗎?優質台灣戲劇與紀錄片隨手看〉,《T客邦》。上網日期:2020年6月24日,取自:https://reurl.cc/b5j19X
MikaBrea(2020b年6月23日)。〈影音平台資費怎麼選才划算?教你運用免費、單點跟加點,搭出CP值最高方案〉,《T客邦》。上網日期:2020年6月26日,取自:https://reurl.cc/D9QNAm
TechNews(2020年7月15日)。〈CATCHPLAY+ 影音平台新增 HBO GO 服務專區,共推內容服務〉,《TechNews科技新報》。上網日期:2021年4月19日,取自:https://technews.tw/2020/07/15/catchplay-adds-hbo-go/
工商時報(2019年5月17日)。〈台灣本土OTT業者困境啟示錄〉。上網日期:2020年6月22日,取自:https://reurl.cc/0o8lVx
文化內容策進院(2021)。《2020 年台灣文化內容消費趨勢調查計畫》。臺北市:文策院。
中央社(2019a年7月1日)。〈OTT 組國家隊出海,別只喊內容為王還要搭平台〉,《TechNews科技新報》。上網日期:2020年2月23日,取自:https://technews.tw/2019/07/01/tw-ott-need-to-become-national-team/
中央社(2019b年6月30日)。〈國外影視巨擘長驅直入 本土業者嘆台灣大門沒裝〉,《聯合新聞網》。上網日期:2020年6月24日,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241/3901075
中央社(2019c年9月22日)。〈境外OTT帝國大軍壓境 韓國動起來台灣摸石過河〉。上網日期:2020年6月27日,取自:https://reurl.cc/b58XOM
中央社(2020a年6月24日)。〈中華電信董事長專訪/中華電轉型大計 謝繼茂:3年內營收止跌回升〉。上網日期:2020年6月26日,取自:https://reurl.cc/AqeEX3
中央社(2020b年9月3日)。〈OTT草案吵什麼?8大關鍵問答一次看〉。上網日期:2021年4月15日,取自:https://reurl.cc/e9b65x
支庭榮(2004)。《大眾傳播生態學》。杭州:浙江大學。
方深(2013)。《臺灣數位出版產業與版權保護研究》。臺北:致知學術。
毛榮富(2007年7月31日)。〈理解媒介:引文與註解〉。上網日期:2020年3月2日,取自https://reurl.cc/3DNbKL
白卿芬(2018)。《107年度臺灣OTT平臺產業策略合作研究期末報告》。(文化部委託研究報告,GRB系統編號:PG10706-0051)。臺北市:財團法人臺灣經濟研究院。
司徒懿譯(2009)。《質性研究法分析》。臺北:韋伯。(原書Gribich, C. [2007].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London: Sage.)
自由時報(2020a年1月20日)。〈與OTT業者化敵為友 異業結盟尋突圍路〉。上網日期:2020年6月28日,取自: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347295
自由時報(2020b年1月22日)。〈Netflix海外用戶持續爆發 亞太區營收2年翻3倍!〉。上網日期:2020年4月26日,取自:https://reurl.cc/mnr6yW
行政院數位國家創新經濟推動小組(DIGI+)(2019)。《臺灣5G行動計畫2019-2022年》(編號:1080170031)。臺北市:行政院。
李天任、藍莘譯(1995)。《大眾媒體研究》。臺北:亞太圖書。
吳元熙(2019年6月11日)。〈圈住非電視觀眾!公視、三立找出頻道新玩法,餵飽在地需求〉,《數位時代》。上網日期:2020年5月12日,取自: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3584/tv-channel-transformation
吳元熙(2020年1月14日)。〈從中嘉入股台灣之星,看有線電視業者為何搶搭5G標金失速列車〉,《數位時代》。上網日期:2021年9月5日,取自: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6282/cable-tv-telecom-5g-convergence
何吉森(2017)。〈美國OTT TV的創新服務與經營模式〉,劉幼琍(編),《OTT TV的創新服務經營模式與政策法規》,頁271-307。臺北:五南。
何吉森(2020)。〈熾熱的心碰上冰冷的法〉,彭芸、葉志良(主編),《「5G.OTT.匯流」論文集》,頁225-250。臺北:風雲論壇。
吳易芸(2020年3月20日)。〈OTT-TV納管誰?錢大衛:境內外OTT、App與盜版OTT〉,《台灣數位匯流網》。上網日期:2020年6月27日,取自:https://reurl.cc/Mv5kYk
李易鴻(2020年3月4日)。〈拆分或是綑綁?OTT平台的成長挑戰〉,《數位時代》。上網日期:2020年7月2日,取自:https://reurl.cc/R4VD4Z
邱奕嘉(2016)。〈序:歡迎加入平台經營戰〉,李芳齡(譯)《平台經濟模式》,頁6-8。臺北市:天下雜誌。(原書Parker, G. G., Van Alstyne, M.W., Choudary, S. P. [2016]. Platform Revolution. Armonk; New York: Baror International Inc.)
邵培仁(2001a)。〈論媒介生態的五大觀念〉,《新聞大學》,4: 20-22+45。
邵培仁(2001b)。〈傳播生態規律與媒介生存策略〉,《新聞界》,5: 26-27+29。
邵培仁(2008a)。〈媒介生態學研究的新視野—媒介作為綠色生態的研究〉,《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4(1)。
邵培仁(2008b)。《媒介生態學:媒介作為綠色生態的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
邱莉玲(2019a年4月29日)。〈本土OTT業者恐現倒閉、整併潮〉,《工商時報》。上網日期:2020年6月24日,取自:https://reurl.cc/ZO5g66
邱莉玲(2019b年4月29日)。〈Netflix內容製作中心 有望登台〉,《中時電子報》。上網日期:2020年6月27日,取自:https://reurl.cc/j7Z87Z
邱莉玲(2020年6月16日)。〈LiTV攜手TBC打造全新有線電視+OTT體驗〉,《中時電子報》。上網日期:2020年6月27日,取自:https://reurl.cc/R4G6ng
邱莉玲(2021年2月27日)。〈台灣OTT纏鬥升級 平台爭搶內容的資本戰〉,《工商時報》。上網日期:2021年3月25日,取自:https://reurl.cc/jqalOp
余國強(2017)。〈影片隨身看:數位匯流下的「個人化行動電影院」實踐初探〉,《資訊社會研究》,33: 65-113。
何國華(2019年11月29日)。〈5G搭配OTT即將改變影視產業生態〉,《公視岩花館》。上網日期:2020年2月16日,取自:https://rnd.pts.org.tw/Home/Article/FL20191129144646
吳裕勝(2014)。《媒介生態與媒體識讀:波斯曼文化批評觀點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論文。
何道寬譯(2000)。《麥克盧漢精粹》。南京:南京大學。(原書McLuhan, E. & Zingrone, F. [1995]. Essential McLuhan. New York: BasicBooks.)
何道寬(2010)。〈譯者前言〉,何道寬(譯)《科技奴隸》,頁1-11。臺北市:博雅書屋。(原書Postman, N. [1993]. Technopoly: The surrender of culture to technology. New York, NY: Vintage.)
李學文(2010年9月27日)。〈Apple TV改版後即將消滅傳統電視產業?(上)〉。上網日期:2020年3月22日,取自:https://reurl.cc/8G343R
李蕙璇(2020年6月23日)。〈遠傳friDay再攻大螢市場!上架中嘉Home+tv4K機上盒 穩居數位匯流浪尖〉,《CTWANT》。上網日期:2020年6月26日,取自:https://www.ctwant.com/article/58228
河凡植(2016)。〈政府角色與政企關係:以韓國文創產業發展為例〉,《台灣國際研究季刊》,12(4): 155-180。
林文剛編、何道寬譯(2010)。《媒介環境學:思想沿革與多維視野》,高雄:巨流。(原書Lum, C. M. K. [2006]. Perspectives on Culture,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The Media Ecology Tradition. Cresskill, NJ: Hampton Press.)
林弘全(2016)。〈序:打造合作共創的價值生態系〉,李芳齡(譯)《平台經濟模式》,頁6-8。臺北市:天下雜誌。(原書Parker, G. G., Van Alstyne, M.W., Choudary, S. P. [2016]. Platform Revolution. Armonk; New York: Baror International Inc.)
芬多經(2021年4月14日)。〈【串流大人物】myVideo邵珮如:推動《火神的眼淚》等熱門台劇,如何「以投代購」投資台灣影視?〉,《關鍵評論網》。上網日期:2021年7月30日,取自:https://reurl.cc/gWAEWz
林明洋(2019)。《台灣OTT網路視頻平台獲利模式之研究—以美國Netflix、中國愛奇藝為參考模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EMBA)碩士論文。
林欣穎(2020年6月3日)。〈【OTT本土戰1】愛奇藝槓NCC促進專法擬訂 本土OTT競爭力弱難生存!〉,《匯流新聞網》。上網日期:2020年6月27日,取自:https://reurl.cc/9ENrAY
祁玲(2021年4月1日)。〈即起上架!CATCHPLAY+設英劇專區用戶追劇零時差〉,《鏡週刊》。上網日期:2021年4月19日,取自:https://reurl.cc/a5jZyX
林韋葳(2017)。〈影視OTT平台發展之產業變革與挑戰〉,《台灣經濟研究月刊》,40(5): 129-136。
林淑惠(2016年4月6日)。〈業界看OTT 勝出要靠續航力〉,《中時電子報》。上網日期:2020年6月30日,取自:https://reurl.cc/9EkGAa
林淑惠(2017a年8月1日)。〈中華電大突破 MOD結合OTT〉,《工商時報》。上網日期:2020年6月26日,取自:https://reurl.cc/623pGZ
林淑惠(2017b年10月3日)。〈台灣大myVideo 跨足有線電視〉,《工商時報》。上網日期:2020年6月26日,取自:https://reurl.cc/R4GnQe
林鳳琪(2020年4月16日)。〈吳念真再爆紅的推手!有線電視天后廖紫岑如何在剪線潮中突圍?〉。上網日期:2020年5月10日,取自:https://www.gvm.com.tw/article/72174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市:巨流。
施雅庭(2020年7月27日)。〈疫正當中,你的「宅」指數有多高?-OTT產業的今昔與未來〉,《FINDIT》。上網日期:2021年9月13日,取自:https://findit.org.tw/researchPageV2.aspx?pageId=1461
陳大任(2020年6月2日)。〈搶攻大螢市場 遠傳friDay影音與TBC合作〉,《中時電子報》。上網日期:2020年6月26日,取自:https://reurl.cc/exl5Xx
唐子晴(2018a年12月14日)。〈打擊盜版之外,台灣OTT下一個更大難題是愛奇藝、Netflix跨境威逼〉,《數位時代》。上網日期:2020年2月23日,取自:https://reurl.cc/nz34M8
唐子晴(2018b年12月31日)。〈Netflix上架MOD震撼業界,其實背後贏家不只中華電信〉,《數位時代》。上網日期:2020年4月29日,取自: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1730/cht-iptv-mod-on-demand-tv-service-cooperate-with-netflix
唐子晴(2019a年6月)。〈十年如一日,Netflix如何靠一招訂閱制打造內容日不落帝國?〉,《數位時代》,301: 56-59。
唐子晴(2019b年6月10日)。〈各方巨頭都到了,影音串流的戰國時代來臨〉,《數位時代》。上網日期:2020年2月18日,取自: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3575/future-of-ott
陳立妍(2020年5月26日)。〈結合科技+媒體+商業模式 錢大衛打造本土OTT龍頭〉,《鏡週刊》。上網日期:2020年7月1日,取自:https://reurl.cc/X685W7
翁秀琪(2011)。〈什麼是「蜜迪亞」?重新思考媒體/媒介研究〉,《傳播研究與實踐》,1(1): 55-74。
陳佑寰(2020年11月6日)。〈平台經濟vs.競爭 Netflix會是平台5強之一嗎?〉,《HiNet生活誌》。上網日期:2021年9月4日,取自:https://reurl.cc/KrKK1p
馬岳琳(2016年3月29日)。〈Catchplay的服務 讓台灣走出去〉,《天下雜誌》。上網日期:2020年6月27日,取自:https://www.cw.com.tw/article/5075441
夏春祥(2015)。〈傳播的想像:論媒介生態學〉,《新聞學研究》,125: 143-174。
陳建鈞(2019年12月17日)。〈Netflix首度公布海外訂閱數據:亞太市場成長最快,用戶增加逾3倍〉,《數位時代》。上網日期:2020年4月26日,取自:https://reurl.cc/kdrNX9
陳彥龍(2017)。〈韓國OTT TV的經營模式與政策法規〉,劉幼琍(編),《OTT TV的創新服務經營模式與政策法規》,頁143-171。臺北:五南。
涂敏怡(2018)。《台灣OTT影視平台生態系統之研究》。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清河(2019年5月7日)。〈雨後春筍的OTT視頻是何方神聖?〉,《立報傳媒》。上網日期:2020年7月2日,取自:https://www.limedia.tw/tech/1846/
時報資訊(2020年6月19日)。〈台灣大myVideo 要稱霸本土OTT〉。上網日期:2020年6月26日,取自:https://reurl.cc/nzd626
高靖(2019)。《媒介生態學觀點下的政治傳播研究:以2014柯文哲現象為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傳播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
許文宜(2009)。《我國數位電視平台生態模式之探討》。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文宜、劉幼琍、陳彥龍(2015)。《新興視訊平台發展對有線電視產業衝擊之研究》。(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GRB系統編號:PG10309-0012)。臺北市:台灣通訊學會。
許文宜(2017)。〈OTT TV對既有媒體之衝擊〉,劉幼琍(編),《OTT TV的創新服務經營模式與政策法規》,頁23-56。臺北:五南。
張玉琦、林庭安(2019年12月5日)。〈MOD 連賠 14 年,今年擺脫虧損!他靠兩大策略拉抬用戶數、提振營收〉,《經理人月刊》。上網日期:2020年4月29日,取自: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58862
張郁敏(2015)。〈跨世代行動上網與電視並用行為與動機〉,《新聞學研究》,124: 83-116。
崔保國(2003)。〈媒介是條魚──理解媒介生態學〉,《中國傳媒報告》,2(2): 17-26。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19年3月18日)。〈2024年亞太地區OTT影音營收將達480億美元〉。上網日期:2020年7月1日,取自:https://reurl.cc/GV6exy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20a年)。《傳播政策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20b年7月15日)。〈NCC公布「網際網路視聽服務管理法」草案,採捉大放小精神管理〉。上網日期:2021年4月14日,取自:https://reurl.cc/o93ooj
畢畢(2016年5月11日)。〈專訪CatchPlay執行長楊麗貞/整合產業上中下游 專為電影而生的平台〉,《娛樂重擊Punchline》。上網日期:2021年3月29日,取自:https://punchline.asia/archives/25602
畢畢(2016年5月19日)。〈專訪民視「四季線上影視4gTV」總經理王宗弘/不投資做內容只是死路一條〉,《娛樂重擊Punchline》。上網日期:2020年5月12日,取自:https://punchline.asia/archives/25885
許韶君(2010年11月19日)。〈付費電視全球模式〉,《卓越新聞電子報》。上網日期:2020年3月22日,取自:https://www.feja.org.tw/39935
鄒秀明(2020年1月25日)。〈今年OTT四趨勢:多重訂閱、電視化、自由選、聯網廣告〉,《聯合新聞網》。上網日期:2020年4月7日,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086/4306394
單波、王冰(2006)。〈西方媒介生態理論的發展及其理論價值與問題〉,《新聞與傳播研究》,13(3): 2-13。
彭芸(2015)。《「後」電視時代:串流、競合、政策》。臺北:風雲論壇。
凱度洞察、LifePoints(2020年4月8日)。〈台灣OTT市場隨選影視戰況分析,《動腦》。上網日期:2020年5月10日,取自:https://reurl.cc/0oqlb6
曾俐穎、陳人傑(2015年8月)。〈眼球經濟新藍海:影音OTT平台產業發展模式之研究〉,「2015中華傳播學會年會暨第十二屆傳播與媒體生態學術研討會」,高雄市大樹。
游舒帆(2020年11月16日)。〈什麼是策略?對策略的六個重要認知〉,《商業思維學院》。上網日期:2021年11月28日,取自:https://reurl.cc/Q6AAkO
彭慧明(2020年7月15日)。〈OTT大戰CATCHPLAY執行長楊麗貞想結盟內容業者出海〉,《聯合新聞網》。上網日期:2021年3月29日,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238/4702515
黃靜蓉、巫尹文(2020)。〈他山之石!OTT國家隊的商業模式分析〉,彭芸、葉志良(主編),《「5G.OTT.匯流」論文集》,頁147-185。臺北:風雲論壇。
賀靜賢(2020年3月2日)。〈CATCHPLAY執行長看出台劇問題 楊麗貞︰回馬槍不夠細膩〉,《自由時報》。上網日期:2021年3月29日,取自:https://ent.ltn.com.tw/news/paper/1355603
黃耀德(2012)。《以生態及權變觀點探討我國數位匯流產業之共生結構》。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安琪(2019年10月18日)。〈內容與服務全面升級!CATCHPLAY線上串流影音平台更名「CATCHPLAY+」〉,《TechNews科技新報》。上網日期:2020年6月27日,取自:https://reurl.cc/lVrdn9
楊安琪(2020a年5月18日)。〈集結力量推正版影音!KKTV、愛爾達等12家台灣OTT平台首度社群串聯合作〉,《TechNews科技新報》。上網日期:2020年6月27日,取自:https://reurl.cc/j7ZgnM
楊安琪(2020b年12月28日)。〈獨家影劇、HBO GO內容帶動!CATCHPLAY+註冊會員躍達660萬〉,《TechNews科技新報》。上網日期:2021年3月27日,取自:https://reurl.cc/3NRVpR
葉志良(2015)。〈我國線上影音內容管制的再塑造:從OTT的發展談起〉,《資訊社會研究》,29: 47-92。
葉志良、何明軒(主編)(2016)。《OTT產業政策白皮書》。桃園市:元智大學大數據與數位匯流創新中心。
葉志良(2020年4月21日)。〈娛樂前哨站OTT數位浪潮〉,《臺北產經》。上網日期:2020年6月22日,取自:https://reurl.cc/KknLXp
葉芳吟(2021年1月14日)。〈台灣OTT產業競爭 內容及行銷成關鍵〉,《銘報》。上網日期:2021年12月21日,取自:https://reurl.cc/2o5634
詹益昀(2020年4月10日)。〈楓林網被抄掉後要去哪追劇?盤點十大正版影音平台任你選,不怕突然被下架〉,《風傳媒》。上網日期:2020年6月26日,取自:https://www.storm.mg/lifestyle/2310066
楊起鳳(2020年4月17日)。〈後肺炎時代是台灣機會 張榮華做這豪氣喊:一定賺錢〉,《噓!新聞》。上網日期:2020年5月11日,取自:https://stars.udn.com/star/story/10091/4500085
楊雅婷(2018)。《OTT影音平台的使用者研究:以整合科技接受與資訊系統成功模式探討行為意圖與付費意願》。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資誠PwC(2021)。《2021全球與臺灣娛樂暨媒體業展望報告》。臺北市。
鄭志文(2018)。〈中國大陸OTT TV的GVC分析:以騰訊視頻與愛奇藝為例〉,《資訊社會研究》,38: 125-159。
廖佩玲(2019年4月13日)。〈CATCHPLAY台灣唯一跨國OTT楊麗貞領軍自產自銷攻國際〉,《鏡週刊》。上網日期:2021年3月29日,取自:https://reurl.cc/raXLxN
廖玥茹(2020年6月16日)。〈為何如今精緻台劇多在HBO、Netflix才看得到?台灣OTT的內憂與外患〉,《換日線CROSSING》。上網日期:2020年6月21日,取自: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3546
鄭敏(2009)。《媒介生態學視野下的手機廣告研究》。西北大學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幼琍(主編)(2017)。《OTT TV的創新服務、經營模式與政策法規》。臺北:五南。
劉幼琍(2017)。〈OTT TV之發展趨勢與經營模式〉,劉幼琍(編),《OTT TV的創新服務經營模式與政策法規》,頁1-22。臺北:五南。
劉幼琍、徐也翔(2017)。〈臺灣OTT TV之發展趨勢與經營模式〉,劉幼琍(編),《OTT TV的創新服務經營模式與政策法規》,頁229-268。臺北市:五南。
蔡念中、邱慧仙、董素蘭、康力平(2017)。《變遷中的傳播媒介:從類比到數位匯流》。臺北:五南。
蔡念中(2018)。《數位經濟下我國影音OTT收視聽衡量機制於商業運作模式之 初探》。(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NCCT107012)。臺北市: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研究院。
劉柏立(2018)。〈數位匯流時代的競爭策略—我看公平會對有線電視頻道代理商之裁決處分〉,《萬國法律》,217: 64-81。
蔡紀眉(2019年6月3日)。〈在印尼打敗Netflix,竟然是來自台灣的Catchplay〉,《天下雜誌》。上網日期:2020年6月27日,取自:https://reurl.cc/20Ggd4
劉惠琴(2019年6月22日)。〈台灣黑科技!OVO推全球首款AI電視盒,獨家內建跨APP影音推薦!〉,《自由時報》。上網日期:2020年7月4日,取自:https://3c.ltn.com.tw/news/37150
劉敦瑞(2015)。《跨越高牆尋找花園:當前台灣OTT(Over-The-Top)影音平台經營策略從有線電視談起》。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敦瑞(2021)。《有線電視OTT(Over-The-Top)影音平台經營策略-以凱擘myVideo為例》,51: 187-223。
劉慧茹(2020年8月12日)。〈myVideo率先以投代購 本土OTT催生高質感台劇〉,《鏡週刊》。上網日期:2021年3月2日,取自: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00727insight001/
潘韜宇(2020年6月11日)。〈美景擄獲日本鐵道迷!臺灣文化路徑鐵道篇東京開展〉,《立報傳媒》。上網日期:2020年6月26日,取自:https://www.limedia.tw/fea/11725/
劉孋瑩(2016a年5月24日)。〈專訪三立行動媒體部副總林慧珍/Vidol 專攻偶像劇 打造粉絲經濟〉,《娛樂重擊Punchline》。上網日期:2020年5月11日,取自:https://punchline.asia/archives/26117
劉孋瑩(2016b年5月17日)。〈專訪遠傳網路暨電子商務事業群副總劉漢菁/個人化行銷如何讓friDay突圍〉,《娛樂重擊Punchline》。上網日期:2020年6月26日,取自:https://punchline.asia/archives/25770
賴逸芳(2017年1月)。〈台灣影視產業發展趨勢〉,「2017年產業觀測論壇活動」,臺北市台灣經濟研究院。
鮑麗潔 (2011)。〈產業共生的特徵和模式分析〉,《當代經濟》,16: 146-147。
鍾倫納(1993)。《應用科學研究方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蘋果即時(2020年12月10日)。〈《寄生上流》《與惡》最夯 CATCHPLAY+拚出百萬付費用戶〉。上網日期:2021年3月29日,取自:https://reurl.cc/V3e8j5
蘇芩慧(2020年6月4日)。〈整合內容技術供應鏈 OTT台灣隊衝出新「視」力〉,《聯合新聞網》。上網日期:2020年6月28日,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6868/4612674
蘇思云(2020年4月9日)。〈楓林網等盜版網站被抄 合法OTT流量成長35%〉,《中央社》。上網日期:2020年6月27日,取自:https://reurl.cc/62ODmM
蘇鑰機(1992)。〈從生態學觀點探討傳媒的共棲和雜交現象〉,朱立、陳韜文編《傳播與社會發展》,頁149-167。香港:中文大學。
Accenture. (2011). Bring TV to Life, Issue II: The Race to Dominate the Future of TV. Retrieved from https://reurl.cc/5lxZ7n
Accenture. (2016). Bringing TV to Life: Issue V. Retrieved from www.register.accenture.com/us-en/Pages/insight-bringing-tv-race-dominate-future-tv-summary.aspx
Baden-Fuller, C., & Morgan, M. S. (2010). Business Models as Models. Long Range Planning, 43, 156-171.
BEREC. (2016). Report on OTT services (BEREC Publication No. BoR (16) 35). Latvia: Riga.
Bogdan, R. & Biklen, S. (1982). Qual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Cisco. (2019). Cisco Visual Networking Index: Forecast and Trends, 2017–2022 White Paper (NO. 1551296909190103). California, CA: Cisco.
Collis, D.J. & Montgomery, C.A. (1995). Competing on resources: strategy in the 1990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2(4), 118-128.
Digital TV Research. (2020a). US to add 108 million SVOD subscription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digitaltvresearch.com/ugc/press/254.pdf
Digital TV Research. (2020b). Asia Pacific set for 417 million SVOD subs. Retrieved from https://reurl.cc/exOWkx
Digital TV Research. (2021). OTT revenues to reach $210 bill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digitaltvresearch.com/ugc/Global%20OTT%20TV%20and%20Video%20Forecasts%202021%20TOC_toc_321.pdf
Doyle, G. (2016, April 4). Digitization and Changing Windowing Strategies in the Television Industry: Negotiating New Windows on the World. Television & New Media. Retrieved from https://doi.org/10.1177/1527476416641194
Easton, J. (2020). ABI Research: 2020 will be “the year of DTC OTT Video” Retrieved from https://reurl.cc/V6DknA
Harris, R. (2013). Will traditional TV survive the digital age? Retrieved from http://www.techvibes.com/blog/will-traditional-tv-survive-the-digital-age-2013-10-23
Hartley, J. (2004). The ‘value chain of meaning’ and the new econom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7(1), 129-141.
Hawley, A. H. (1968). Human ecology. In D. L. Sills,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 (pp.328-227). New York: Macmillan.
Lewine, A. (2019). OTT is "The New Social": 5 Ways DTC Brands Can Take Over Streaming. Retrieved from https://reurl.cc/MvN2MX
Limelight. (2019). The State of Digital Lifestyles 2019. Scottsdale, AZ: Limelight Networks.
Logan, K. & Stokes, L. (2004). Collaborate to Compete: Driving Profitability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 Hoboken, New Jersey: Wiely.
Logan, R. K. (2010). The biological foundation of media ecology. Explorations in media ecology, 9(3), 141–156.
McLuhan, M. (1964).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McLuhan, M. (2003). Understanding Me: Lectures and Interviews. Cambridge, MA: MIT Press.
Mierzejewska, B. & Shaver, D. (2014). Key Changes Impacting Media Management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Media Management, 16, 47-54.
Nooren, P., Leurdijk, A., & Eijk, N. V. (2012). Net neutrality and the value chain for video. Info, 14(6), 45-58.
Osterwalder, A. & Pigneur, Y. (2010). 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 New Jersey: John Wiley & Sons, Inc.
Poter, M. (1985).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 NY: Free Press.
Postman, N. (1993). Technopoly: The Surrender of Culture to Technology. New York, NY: Vintage.
Postman, N. (2000). The Humanism of Media Ecology. Proceedings of the Media Ecology Association, 1, 10-16.
Rapid TV News. (2020, January 9). 2020 to be the year of direct-to-consumer video. Retrieved from https://reurl.cc/O14ggX
Sandvine. (2019). Internet Phenomena Report. Retrieved from https://reurl.cc/0oqldl
Scolari, C. A. (2012). Media Ecology: Exploring the Metaphor to Expand the Theory. Communication Theory, 22(2), 204-225.
Spangler, T. (2019, March 18). ‘Subscription Fatigue’: Nearly Half of U.S. Consumers Frustrated by Streaming Explosion, Study Finds. Retrieved from https://variety.com/2019/digital/news/streaming-subscription-fatigue-us-consumers-deloitte-study-1203166046/
Stöber, R. (2004). What Media Evolution Is: A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the History of New Media. Europe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19(4), 483-505.
Strangelove, M. (2015). Post-TV: Piracy, Cord-Cutting, and the Future of Television. Toronto, Canada: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Venturini, F. (2011). Bringing TV to Life, Issue II: The Race to Dominate the Fuyure of TV. Retrieved from https://reurl.cc/ex27eb
Video Advertising Bureau. (2018). You Down With OTT? An Overview of The Competitive Video Ecosystem (1Q’18 Report). Manhattan, NY: Video Advertising Bureau.
Wimmer, R. D., & Dominick, J. R. (1997). Mass Media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5th ed.).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