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者身心詮釋歷程之探究-以2022畢業製作【漫遊者】為例

A Study on the Interpretation Experience of Performers’ Body-Mind:2022 Graduation Production "Les Flâneurs"

  • 吳舒鈺/碩士生/110年度
  • 舞蹈學系

觸及閱聽人:中國獨立電影的發行研究

Reaching Audiences: A Study on the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Independent Films

  • 袁海濤/博士生/110年度
  • 影創所

媒介生態學視野下-臺灣OTT TV產業發展策略之研究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Taiwan OTT TV Industry by Using the Perspective of Media Ecology

  • 李念穎/碩士生/110年度
  • 廣電學系

複合媒材動畫《SNAP》之創作論述

A Creation Description of the Mixed Media Animation

因著科技的進步以及資訊爆炸,加上速食文化的影響日漸加增,社會上愈來愈看重產值及效率,而這樣高效率的社會環境也造成了諸多的心理壓力,出現了許多值得探討的現象與議題。本創作利用2D動畫、3D動畫以及實拍影片複合媒材的方式來呈現這個現象,並使用非線性敘事加強給大眾的印象,最後運用科幻與手繪的美術風格去進一步加強視覺效果。 本論文在文獻探討中,把非線性敘事做出了結構分類,這樣的分類有助於本創作之快速應用,並能使編劇的思路更清晰。而複合媒材的眾多文獻顯示,2D動畫、3D動畫以及實拍影片在複合的使用上因為都是影像類的媒材,在製作流程上相似,能彌補互相的短處,而這三者搭配出來的影像也產生新的藝術價值。最後利用Cyberpunk其科幻的背景強調資訊與步調的快速;利用複合媒材代表不同的世界以及各角色心境狀態,並加強影像表現抓住觀眾;非線性的敘事手法強化速食社會的混亂、現實及人們內心的狀態及壓力,加強觀眾對此議題的關注。 本創作期望提供對非線性敘事以及複合媒材研究領域有興趣的動畫創作者參考,在美術上的嘗試也企盼能帶給其他創作者之啟發。

  • 林長信/碩士生/110年度
  • 多媒學系

電視劇《俗女養成記》改編之研究

A Study of the Adaptation of the Television Drama The Making of an Ordinary Woman

  • 李語萱/碩士生/110年度
  • 戲劇學系

《L(C)(O)K of ROCK》以視覺詮釋搖滾樂風之動態圖像創作研究

《L(C)(O)K of ROCK》A Research and Creation of Motion Graphics on Visual Interpretation of Rock Music Style

  • 楊斯閔/碩士生/110年度
  • 視傳學系

身體行為與側寫計劃-鄧聖薷創作研究

A Reflection of Profiling and Body Behavior in Sculpture-The Works of Teng Sheng-Ru

  • 鄧聖薷/碩士生/110年度
  • 雕塑學系

蕭如松風景再現之研究─反複、變異與風格形成

Hsiao Ju-Sung’s Recapturing of Landscape into Painting - Repetition, Variation and Style

  • 凌春玉/博士生/110年度
  • 書畫學系

臺北市在廖咸浩文化局長任內(2003-2007),為紀念臺北建城120周年,以臺北學 為基礎,倡議應興建臺北城市博物館。歷經馬英九、郝龍斌四屆市長任期(1998- 2014),臺北城市博物館的政策內涵與具體方向一再更迭,最終於郝龍斌任期結束 前定案,擇定以圓山花博園區場域活化再生,擬斥資12億元,構成「城市博物館 聚落」,預計2016年底落成。 然而,柯文哲市長上任(2014.12)後,先以圓山遺址為國定遺址,不應有開發行為 為由,宣布原計劃暫停。改為以拆除舊的臺北市議會(2016.2),委託開發該基地 ,以開發回饋方案設置博物館。後又改為宣稱,不浪費投資經費於興建實體博物館 ,先提出「無牆城市博物館聚落」的措辭,後則具體提出以臺北市內包含大稻埕、 艋舺、北投、城北廊帶、城南台大等地區,各個地區性的文化資產保存與城市活化 計劃,再加上士林臺北藝術中心、信義松菸文創,以及南港臺北流行音樂中心等 ,構成所謂「臺北城市博物館聚落5+3」,取代以文物保存於博物館室內空間的傳 統模式,以此來定義最新版本的臺北城市博物館計劃。 仔細審視該計畫,並不具有博物館保存典藏與教育研究等功能,而是將原本應由政 府投資的博物館實質機構政策,挪用臺北市近二十年來累積的城市活化、文化資產 保存、以及創意聚落多年成果,簡化為引入文化觀光資源即等於創造城市文化經濟 的狹隘思維。亦即,無視「城市博物館」具有博物館專業論述與社區參與價值,而 是以論述包裝政策的模式,作為展現其都市治理政策成果捷徑。 本研究擬透過文獻與訪談法取得資料,並關注三個向度的課題,以延伸相關面向討 論與成果發表。首先,從國際上城市博物館的定義及其功能等理論出發,闡述其對 於城市文化治理的意涵,以及建構在地認同,和擬定城市發展策略的價值為何。特 別是近年來新自由主義下的城市治理思維,即政府吝於進行文化事務的投資,取而 代之的是期待民間投資,或者是僅關注於具有經濟收益的文化觀光事務。此趨勢在 柯市長任內日益強化,使得此課題更具有理論與實踐層面的討論價值。其次,關注 於城市再生計劃與博物館想像的關係。即所謂的「無牆」或「生態博物館」,是否 可以和城市再生計劃劃上等號。最後,則從在地認同角度出發,關注這些都市文化 政策與計劃,經過近20年的嬗遞,為何會一再變形捲土重來,因為這是一個政策 良藥?是博物館的想像太迷人?還是其中夾雜太多執迷,而非植基於城市在地認同 與歷史保存的理想?

  • 殷寶寧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國內相關高等教育統計顯示:缺乏學習興趣是大學生休學的主要原因,但是此現象 不會出現在臺灣藝術大學,因為進入本校就讀的學生,多數在入學前就已經有超過 10年以上的藝術專業訓練,因此不會有缺乏興趣的問題,但這也表示過去以綜合 大學為對象之研究結果或是所建立的模式,並不適合用來解釋臺灣藝術大學學生的 生涯發展模式。此外,許多統計、報導也指出:國內藝術工作者的薪資條件並不佳 ,因此有許多學生會選讀教育學程,準備未來成為中小學的藝術教師,然而新制實 習辦法規定:師資生必須先通過教師資格考試,才能夠參加教育實習,這對原本強 勢智慧就不在於紙筆測驗的藝術大學師資生相當不利。因為綜合大學學生在大四時 ,多已修畢的大半的學分,然而藝術大學的師資生,在大四卻需要準備畢業製作或 公演,又要同時準備教師資格考試,因此許多學生面臨心智耗竭的狀況。對同時具 備藝術與教育專長的師資生,在有限時間資源下,部分學生可能會選擇放棄教育學 程或改變學習的態度。其實,師資生是否付諸行動去規劃達成目標的方案,才是重 要關鍵,這也是本研究標題「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之意。 藝術師資培育關乎國家藝術教育的品質,有鑑於此本研究擬進行二年期的研究 ,第一年的研究以臺灣藝術大學師資生為研究對象,並抽選台北藝術大學和綜合大 學師資生則為參照比對樣本,分析這三組對象師資生的恆毅力、未來時間觀與生涯 自我效能對於生涯希望感、生涯定位與學習倦怠之間的關係,在此歷程中我們認為 師資生的行動取向與專業認同,會扮演調節變項的角色,而且研究者假設藝術大學 師資生的生涯發展模式,與綜合大學師資生會有顯著的差異。 在第二年的研究中,需要分析教師資格考試的通過率,因為校外資料不易取得 ,因此僅以臺灣藝術大學師資生為研究對象,以連續四個學期資料進行潛在成長模 式分析;此外為了補足量化分析的有限性,我們將選取部分臺藝大師資生與非師資 生進行焦點團體座談,以文字雲技術來了解藝術大學中,不同生涯選擇的學生在職 涯探索的心路歷程與選擇機制,以作為輔導大學生生涯規劃的實証基礎。

  • 陳嘉成
  • 師資培育中心